广东省级非遗项目:陈山香火龙习俗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源于唐朝名将西平王李晟用“火龙阵”大败叛逆朱泚、佐兴中唐的历史故事,后由李晟的后裔于南宋咸淳年间从中原经赣、粤辗转传入鹤山陈山村李族聚居区,至今约已数百年。是群众性民间信仰习俗活动,旨在缅怀先祖的功业及除灾辟病、祈福安康、瑞兆丰收、国富民强、和谐幸福。 陈山香火龙习俗是流传于广东鹤山雅瑶陈山村,在农历八月举行的包括造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表演、收龙、饮龙酒等环节仪式的群众性民俗活动。 舞龙活动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一连三晚举行,在舞龙前开始造龙。用大竹筒扎龙头、龙身骨架,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龙头插香3500支,龙尾插香1500支,龙头长约5米,龙尾长约6米,龙身全长约80-100米。 ▲造龙 首晚八点在村中仲华李公祠前举行“起龙”仪式,村中长者发出“香火汇龙”讯号,村民将手中香支点燃均匀插满长龙身上,祈求神灵保佑,俗称“沾龙气”。起龙后,龙头对祠堂三拜,随后巡游村中的龙门里、龙头里、松园里、回龙里、龙湾里、龙怀里、见龙里等地。龙身每晚延长10多米,象征“龙气”不断增长。第三晚巡游后在操场上进行“盘龙”表演,最后将香火龙浸入鱼塘“收龙”,又称“放龙入海”“龙归大海”,舞龙结束后,全村乡亲团聚“饮龙酒”。 ▲点龙香 ▲香火汇龙 ▲起龙 ▲饮龙酒
主要特征:
1.香火龙造型恢弘。
陈山香火龙习俗与众不同,它平时没有一条固定造好的龙,不用保养和管理。造好的龙气势宏大,龙头高约5米、龙尾长约6米,龙身80-100米,插香一万多支,需要几十上百人舞动。
2.节俗的地方性强。
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独特,节俗时间定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二十一至二十四左右)举行,一连三晚,巡游七个里,线路固定,但香火龙的龙身每晚要延长10多米。
3.全民传承的普遍性。
农村,山岭地区取材方便,其制作技术简单易学,人人可以动手,有明确分工。七里的村民人人参与,四邻的民众也蜂拥而至。
4.仪式严谨、礼俗丰富。
陈山香火龙习俗活动有固定仪式,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 等环节都有特定的称谓、礼仪、程序和寓意,仪式丰富严谨。
5.组织有力。
旧时舞火龙由村中的长者主持、组织,口传身授,代代相传。如今村委会发起组织,邀请村中长者来主持。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