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彩网

图片
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鹤山开邑记:黄大鹏治县录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岭南烟瘴地 天降开荒人

  雍正十年农历八月,一道圣谕划破岭南的瘴雾:“析新会、开平之地置鹤山县,择贤能者治之。”平远县知县黄大鹏临危受命,成为新置鹤山县第一任知县。他行经肇庆府领取了一道尚带松烟墨香的委任文书,顺流而下,站在西江官船上眺望。江风卷起他旧官服下摆,露出内衬的粗布中衣——这位江南上元(今南京)贡生出身的“原平远县令”,素来廉洁自持,行囊不多,只带着他手不释卷的《洗冤集录》《齐民要术》等数卷书籍。

  

  鹤山首任知县黄大鹏(左一)

  一、草创筑城:移山填泽启鸿基

  从“一县连三地”的文化名城平远派到鹤山这个荒凉偏僻之地担任首任知县,当然不是美差,黄大鹏早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他初到建县地时,只见荒郊野岭之间隐有三间土屋,那就是他栖息和治事的地方。《鹤山县志·建置》载:“初,县治设于鹤城,原属荒野。黄公相阴阳,观流泉,率民凿山筑城。”时人皆谓不解:城址选定大官田,四周环山如瓮,更有九曲水横亘其中。黄大鹏筚路蓝缕,踏勘月余,掘得“鹤眼泉”,甘冽清泉喷涌而出,众人方服。

  但县治新立,满目荒疮痍,百废待兴,然筑城之艰,今人难想。据“筑城记事碑”载:“公日啖糙米三合,夜宿竹棚。遇巨石拦道,亲抡铁镐,火星迸裂处,石开三尺。”更传奇者,某日暴雨冲毁新筑南墙,黄大鹏率衙役跳入泥潭,以身作桩,百姓见状争相负土,终成“万民墙”。鹤山博物馆载:“鹤山县城周6000尺,也就是2公里。城墙高约5.4米,厚约3.4米,城墙之间有雉堞1000个。墙根用花岗岩作地基,以石块两面砌墙,墙体中间是厚实的黄泥,城头上的雉堞用青砖砌成。”徐晓星描述得更加传神:“城有东西南三门,分别为近悦门、远来门、恩波门,各有城楼,高10尺。城门口加筑月城,安置炮位。城北地处高阜,城外无村庄,故不开北门。城垣采用三宝黄沙之石,垒址于山麓,形如荷叶。东西南三面因河为池。”(《昆山鹤影》)城成之日,黄大鹏登楼赋诗,一抒襟抱:“移得群山作郭屏,九霄鹤唳下云扃。他年若问经纶手,血染杜鹃是此城。”

  二、彩虹岭志:劈开天险通血脉

  乾隆二年冬,黄大鹏三上彩虹岭。这处是横亘鹤山南北的天然屏障,“猿猴愁攀援,飞鸟怯振翅。”山民传言岭巅有瘴母,遇人则化七彩迷雾。大鹏裹粮十日,携药农探得秘径,在摩崖题“破瘴歌”:“岂有妖雾能蔽日,且看铁钎破云关。彩虹应化通衢路,万担新谷出深山。”

  

  黄大鹏手书“彩虹岭”摩崖石刻

  他独创的开山之法堪称奇绝:命铁匠特制九尺长钎,以桐油淬火;采药人献“见血封喉”树汁,遇水膨胀裂石。更设“悬羊擂鼓”之计——缚山羊于崖顶,蹄下置鼓,羊动则鼓响为号。历时三载,这条从县城通往双桥都“上接星斗,下挽虹霓”的官道贯通时,瑶民献“过山榜”秘本,汉僮共跳“踏歌”。清代学者马符录《西樵山志》赞曰:“自秦开灵渠,岭南未见如此鬼斧神工。”如今彩虹古道顶上还保存着黄大鹏“彩虹岭”手书刻石。

  三、水利图谱:纵横沟洫活春水

  黄大鹏治水,独创“三针疗法”。首诊“水脉”,踏遍七十二陂塘,绘就《鹤山水利全图》,今存残卷可见朱批:“沙坪河如人之任脉,淤则百病生。”次施“金针”,疏浚古劳围,创“龙骨水车阵”,三十架水车首尾相接,车破黎明雾,人唱月牙弯。末用“银针”,颁布《均水令》,刻石定规:“轮灌依甲子,争水者黥面。”

  民间传颂“县令斗旱魃”:某年大旱,乡民请神婆祈雨。大鹏突至法坛,掷龟甲于地:“吾亦通天道!卦象显午时三刻有雨。”言毕烈日当空。至期,乌云果至,众皆骇然。后仆从泄密,方知县令早观蚁穴移巢、飞燕低徊之象。此事载入《岭南丛述》,清代教育家、有“五岭醇儒”之谓的冯敏昌赞曰:“循吏通天文,实乃百姓之福。”

  四、劝农诗钞:稻花香里说丰年

  “县堂鼓角农事钟,戴月披星两袖风。”素爱用诗词写作执政日记的黄大鹏留有《劝农十咏》。这位戴竹笠披蓑衣“泥腿县令”,民间至今仍流传着鲜活的故事:教老农“盐水选种”,发明“黄氏秧马”;从闽南引种“畲禾”,在龙口试种双季稻。某日巡察,见田埂有童谣:“黄知县,种田癫,不要银子要草编。”原来他在民间收购草鞋充赋税,遂赋诗:“草履能行万里路,稻花香胜九重天。”

  此法果然有效。《鹤山粮册》显示,至乾隆五年,全县垦田增三倍余。更奇者,黄大鹏竟在县衙后院开设“试验田”,引种木薯、花生等物,不让地力赋闲。他又不拘旧俗,敢于立新,某洋商献番薯种,幕僚恐“变祖宗之法”,大鹏笑曰:“能活人者皆是正法。”今鹤城镇南中村有一处地方,即当年育番薯种苗所在,现已遍地开花结果。

  五、清明吏治:冷衙灯火暖民心

  黄大鹏官箴:“官瘦民自肥。”其居所“四壁萧然,惟见农具挂墙”。某盐商赠一端砚,内藏金叶。大鹏晨起练字,觉砚重有异,怒题“赃砚铭”:“墨可黑,心不可黑;砚能容,贪不能容。”命退回此砚,又请匠人凿铭文于砚台,置于衙前“戒石亭”示众。

  更传奇者“拒卓氏女婢”案。豪强卓万年曾向新任知县献女为婢,实为行贿。大鹏佯装笑纳,翌日升堂,令女子自择婚配,当场杖责卓氏。邑人百姓戏称“黄青天打白骨精”。其判词收入《清朝名吏判牍》:“美色美玉,皆可陷人于阱。本县眼中,只见律例如铁。”

  六、文脉薪传:衙斋卧听读书声

  黄大鹏极重文教。创“鹤山书院”,亲题:“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更建学宫、孔庙、儒学署,以振兴教育,逆转民风,并作为倾听民意之所。他经常与社会各阶层以诗唱和,关爱鼓励他们。某寒士献诗:“破窑难蔽风雪夜。”大鹏对曰:“自有诗书暖漏檐。”遂拆县衙厢房梁木为书生修屋。

  

  原鹤山县衙旧址,现为鹤山二中所在地

  乾隆六年重阳,黄大鹏登昆仑山而赋《望邑》:“十年心血凝一邑,满目青畴接翠微。他日若闻弦诵起,魂归应化鹤南飞。”此诗刻石现存彩虹岭古道旁,字迹大部分已被风雨剥蚀不见其全,但仍见铁划银钩,满怀豪情。

  七、招工启事:招徕四方启农耕

  置县之初,鹤山县人口仅区区8700人,地广人稀,土地荒芜。饱读诗书的黄大鹏深谙“有人斯有土”之理,从善如流,听取南海顺德代耕户伍德彝等人建议,想方设法增加本邑人口。他颁布《垦荒令》:“凡流民入籍垦荒者,免赋三年;携邻县逃户归者,赏谷一石。”更在县衙东侧设“安民署”,专司户籍登记。某日,从北方逃荒到此的一群蓬头垢面的客家人瑟缩署外,衙役欲逐之。大鹏闻讯疾出,解下官袍披于一名老者身上,当场挥毫题写“四海同春”匾额悬于署门。自此,客家人纷至,县境人口三年竟增四五倍。

  民间传黄大鹏招民之术甚奇:命画师绘《鹤山胜景图》,雇说书人编《安乐谣》,沿西江流域传唱:“彩虹岭上彩云飘,沙坪河里锦鳞跳。插根扁担能发芽,撒把种子收三遭。”类似现今招工启事,这一鲜活宣传广告甫经传播,粤北饥民闻之,扶老携幼而来垦荒。更设“合灶宴”,除夕夜必邀新老居民共炊,亲授“八珍炊饭”——将腊味、芋头、葛根等埋入灶灰煨熟,喻意“落地生根”。今鹤山年末“百家宴”习俗或源于此。

  八、断案奇谈:青天妙判化冤狱

  黄大鹏以刑名起家,在任职平远知县时,史称“明锐慈惠,治县有声”。在鹤山知县任上,民间流传他断案如神的故事。其一,某日两商争玉,一曰祖传,一曰购得,皆无凭据。大鹏命将美玉悬于衙前古榕,扬言“玉能认主”。次日观者如堵,忽一孩童指玉惊呼:“昨夜梦见玉中游出一条红鲤!”争执双方反应迥异,真主详述玉内暗纹,伪者语塞。此案载入《异闻录》,后人方知县令早用“鱼影拓玉”之术,夜间以药水显影玉中天然纹路,投影成鲤。

  又传判“鬼火索命案”:一商人夜归暴毙,乡人疑为厉鬼作祟。大鹏亲验尸首,见指甲泛青,断为砒霜中毒。暗查药铺账册,发现死者继子月前购砒霜“药鼠”,遂破谋产案。百姓惊为神断,却不知他精读《洗冤集录》,并学以致用,在平远县曾为验腐尸独创“醋蒸显伤法”。

  九、城防秘事:铁锁横江镇八方

  大鹏熟读兵书,通晓军事。雍正十二年,山贼欲劫县城。时城墙未固,守军不足百人。大鹏巧布“空城计”:命百姓削竹为“炮”,裹红布充火器;采松脂制“夜火箭”,绑于山羊角上驱入敌阵。更将县衙库存的五百斤粗盐混入火药,制成“霹雳盐弹”——炸裂时盐粒飞溅,海盗误以为毒雾,溃逃时竟互传“鹤山有神兵撒盐退敌”。

  大鹏还善于复盘。事后,他打造“三连环”城防体系:山顶设烽燧台,日焚狼粪夜举火;户城河布“沉铁阵”,将废犁头熔铸成三角锥沉于险滩;城内修“九曲暗渠”,战时可灌沸水阻敌。某工匠献“听地瓮”计,埋大缸于城墙根,贴耳可闻几十丈外脚步声。这套立体的城防体系,竟让鹤山县城此后百年无兵燹之祸。

  十、医道仁心:衙斋权作惠民局

  黄大鹏少年立志,通晓岐黄医术。少时师从闽南名医,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莅鹤之初,逢痘疫横行,竟拆县衙屏风制担架,将二堂改为“时疫坊”。亲调“三豆饮”(赤小豆、黑豆、绿豆),创“吹鼻接种法”,用痊愈者痘痂研粉吹入健康者鼻腔。更冒险行山野小路深入瑶寨,求得“过山香”草药,治愈者额点朱砂为记,半月内朱砂记遍全城。

  某产妇难产,稳婆束手。大鹏闻之,以《达生篇》所记“卧式助产法”,命人取衙前古藤编成吊床,让产妇悬卧其上,终得母子平安。百姓感念,捐建“生生堂”医馆,门联曰:“堂前岂止君臣药,檐下常悬父母心。”

  十一、遗爱长存:古榕年轮刻春秋

  黄大鹏重视绿化,相传他每年二三月间常手栽绿植,开绿美鹤山“先例”,如能考证、挖掘出来,或成可资研究的“活化石”:

  1.劝农榕:植于县衙旧址,树干隐见“民为贵”三字刻痕。传说大鹏每审完田土案,便在此刻字铭志。

  2.清明柳:栽在彩虹岭古道起点旁,相传取“清明插柳”之意。每逢旱季,柳根处总有清泉渗出,乡民谓“黄公泪”。

  3.戒贪竹:相传县治城西马耳山四周箭竹成林,竹节间天生暗纹如“廉”字。生物学家考证为特殊菌斑所致,当地百姓坚称“清气所化”。

  

  藏在鹤山博物馆的黄大鹏治邑碑。

  民间传说,鹤城河畔立有一块“飞碑石”。乾隆二十四年大洪水,黄大鹏所立《均水令》碑竟逆流上浮三五里,稳立高地护住村舍。今碑底水痕宛然,似在诉说那段“清官碑镇河妖”的传奇。

  十二、诗文遗韵:刀笔俱带稻花香

  黄大鹏在公事之余,喜欢吟诗作文,存世诗作四十三首,《建鹤山县记略》《彩虹岭记》,还有两首离任诗,手迹石碑在鹤山博物馆保存。与一般的文人诗不同,他的诗来源于生活,实录行事,颇接地气,如《筑城谣》俚白如话:“嘿哟嘿哟打石忙,黄泥夯出铁城墙。阿妹莫嫌城门矮,矮城能护万家粮。”《劝农十咏》之七尤见真性情:“休笑县尊戴斗笠,稻花香里捉虫忙。若问官袍何处去,早当襁褓裹弃婴。”记载了他以官袍包裹、救治被弃女婴,并收为义女的好人好事。

  

  图为黄大鹏诗碑,现珍藏在鹤山博物馆。

  最绝者当属《判牍诗》。某寡妇被诬不贞,大鹏判词竟成七律:“青丝未白守冰心,夜绩麻灯照古今。莫道蛾眉无丈夫,儿曹他日必成林。”被告当庭泣诵,围观者皆泪下。此判诗后被谱成快板说唱,名曰《节妇吟》。

   精神传承:薪火相继三百年

  鹤山自雍正十年(1732年)置县以来,共有103位知县任职,民国时期任县长的有40位,但与首任知县黄大鹏相比,大多数人却如风掠过,寂寂无名。黄大鹏治鹤十年,政绩斐然,有口皆碑,大鹏精神,已化为文化自信基因,被后人传颂。登临昆仑山,但见彩虹古道足印历历可辨,传说有一块碑刻铭文曰:“官无大小,以民为天;事无巨细,以公为先。”在鹤山公园清风园,黄大鹏雕像背后,一排绛红色的落羽杉倒映在蔚蓝色的湖面上,与不远处鹤山商会大厦流光溢彩的玻璃幕墙相接,在波光潋滟里,恍见当年那位粗布知县,正俯身察看刚插下的秧苗。一群白鹭掠过水面,羽翼拍打声里,似乎传来黄大鹏到任时的誓言:“此心可对山川,此志敢问鬼神!”

  (作者:丘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