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彩网

图片
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鹤山坡亭:东坡南渡留鸿爪 江畔遗踪证古今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一、地理溯源考:西江明珠孕文脉

  在鹤山市沙坪街道坡山村石螺岗下,西江之滨矗立着一座古亭——坡亭。清嘉庆《大清一统志》载:“坡亭在鹤山县东北石瀑山麓。宋绍圣中,苏轼谪官过此,值江涨,留数日。居民慕之,筑亭于上,遗址尚存。”此处岭南文化地标的诞生,源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谪海南儋州的一次意外停驻。

鹤山坡亭.jpg

鹤山坡亭

  鹤山地处西江中下游,自古为“广府西翼门户”。西江在此蜿蜒而过,形成天然良港,石螺岗三面环水,形似螺壳,是古代舟楫避风停泊的理想之地。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中称此地“江涛拍岸,山石如屏”,正是东坡笔下“天容海色本澄清”的写照。

  二、南行路线考:谪路云月证行迹

  关于苏东坡途经鹤山,清人吴应逵《鹤山县志》曾提出质疑:“坡公至新会(鹤山雍正十年始置县,此地原属新会县龙溪乡古劳都范畴)事,于公集无所考据。”中山大学徐俊鸣教授通过考证唐宋交通路线指出,当时贬官多取道西江至广西梧州,转浔江入北流江,经鬼门关至雷州半岛。此说与东坡诗文互为印证:

  《和陶止酒》诗前小引:“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同行至雷。”

  《至梧乃闻其尚在藤》诗题开明宗义,明确记载梧州行踪。

  参考前人史料与东坡诗词,可大致勾勒出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苏东坡从惠州至儋州的完整路线:惠州(从合江楼坐船出发)—广州(石门,在六榕寺交接贬谪文书)—佛山—新会(龙溪乡古劳都石螺岗,现属鹤山沙坪坡山村)—肇庆(羚羊峡)—德庆(三洲岩)—梧州(系龙洲)—藤州(水陆换乘点,登岸转陆路,经容州、陆川。期间与被贬雷州的弟弟苏辙相遇于江月楼)—雷州(天宁寺,五月从徐闻递角场古港“大汉三墩”登船渡过琼州海峡)—琼州(海口)—儋州(白马井)。《鹤山大史略》载:在古代,鹤山县域范围到处是美丽壮观的水乡泽国,河湖潭泽密布,青山绿水民居亲密无间,西江石螺岗段海域处于西江航道要冲,水面十分辽阔,是古代舟楫避风良港。《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著,记载西江航道“日行百里,遇险则泊”,与苏东坡“值江涨,留数日”的记载高度契合。早年西江航道疏浚时,曾出土古海船“断缆折樯”等物,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实物佐证。

  三、停驻史实辨:信宿江村留佳话

  亭旁竖有一块嘉庆甲戌年(1814年)清代邑人易福成撰写的《重修坡亭记》:“坡亭,邑之名胜也,长江缭绕,林木清幽,岩石盘踞,沙渚萦回,水色山光,辉映上下,高瞻远瞩,至足乐也……余想夫当日苏文忠公之南迁也,以玉堂仙侣,泛舟宦游,寻幽觅胜,维缆于此,信宿而去。”文中“信宿”之典引自《左传》“再宿为信”,虽未确载天数,但结合清代邑人庠生(秀才)冯世仁《游坡亭记》“维缆者数日”及民间“避汐泊舟”传说,可知苏东坡在此遭遇西江涨潮,停舟待航至少两日一夜。

  民间传说更添生动细节:苏东坡停舟期间,见江畔荔枝红熟,采食后以指甲掐核为记,此后当地荔枝果核皆带月牙痕,称“东坡荔”。虽为附会,却见民心。清代《鹤山风土记》载:“每岁荔熟,乡人设祭亭前,以飨坡仙。”

  四、亭名由来辨:鸿泥雪爪皆文章

  关于“坡亭”亭名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

  1.地势说:“亭筑山坡也,故名。”(冯世仁《游坡亭记》)

  2.自建说:“坡公谪岭表时游此所筑。”(民间传闻)

  3.怀贤说:后人“思之而筑斯亭。”(《大清一统志》)

  冯世仁经考辨前两说皆是不确切的,纯属牵强附会,指出“坡公当年谪官儋州,舟经岩下,维缆者数日。既去,后人思之而筑斯亭,故名曰坡亭。”此说获鹤山文史专家徐晓星采信,见《坡亭史迹考索》:“因公驻舟而名其亭,因亭而名其乡,此坡山得名之由也。”清代《粤东金石略》更收录“坡亭”残碑拓片,笔法遒劲,隐见东坡遗韵。

  明末乡贤易奇际《重修坡亭记》开篇明义:“乡名坡亭,景贤也。宋苏文忠公南迁过此,留连不能去。居人为筑亭于石螺山上,迨今五百余年。”

  五、文化传承考:亭台兴废见沧桑

  鹤山坡亭自南宋肇建,历经明末、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光绪二十六年(1900)、1991年鹤山县人民政府多次重修。雍乾年间,坡亭破败倒塌,县令顾氏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下令重建,冯世仁记其盛举:“使非顾侯重取而新之,谁知海上青峰昔曾来看山佳士汴水孤臣也。”1935年,县长黄秉勋委派宋森等人负责扩建东坡公园,将坡亭、苏学士祠修葺一新,增建“临江轩”“玩月亭”等,迁建朝云亭,在江边凿出“坡公泊舟处”“钓石”两处字,然后请“川黔湘贵客云集,不识沙坪不是商”的作者、鹤邑名人刘振余撰写长联(春梦了无痕联),形成螺月玩月、钓石眠云、头顶魁斗、海目横黛、柳堤燕语、雁岭晴岚、西山爽气、澄江净练等“坡亭八景”。当时的东坡公园,青螺耸翠,榕柯照水,古亭翼然,唐窑在侧,俨然西江河岸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抗战时期,公园曾藏有《东坡全集》木刻版,后毁于战火,仅存《赤壁赋》残页。近年考古发现更添新证:石螺岗出土明代琉璃瓦当;西江清淤时发现宋代石碇(船锚),与《岭外代答》记载的“碇石系舟”之法相符。

  六、文化意蕴析:浩然之气贯古今

  “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这是刻在鹤山坡亭石柱上的一副流传最广的名联,当地人无人不识。鹤山坡亭承载的文化记忆超越时空:

  1.帝王文脉:明末坡山人易奇际在《重修东坡亭记》中说“(宋)仁宗读其(苏轼)制策,喜为子孙得贤宰相”,宋孝宗御赞其文“气高天下”,清乾隆御题“文章千古”匾,仿制品现存。

  2.士林民风:邑人庠生冯世仁慨叹“灵洲、罗浮、白鹤峰诸境,坡公所至,其迹尚多存者,此亭独可少乎?”道出文人对苏东坡追慕之深。

  3.地以人传:《高鹤县志》载“前此不有吾乡耶?乃今以坡公特闻”,道光版《鹤山县志》更将“坡亭水月”列为鹤山八景之首,纂修主笔吴应逵赞其“江月临亭,清辉万里,实岭南大观!”除了名人效应外,坡亭一带的景致也不是徒有虚名,常畅游于此的易奇际在《重修坡亭记》作了生动描画:“惝然四顾,山不甚高,而危石饮江,奔涛啮岸,势不啻千万仞也。其东则澄江如练,一泻千里;海目横黛,屹为连环铁锁;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足供拄颐;岿然魁阁,若奎璧之拱天;翼然晴峰,如舞凤之展彩;风雨钓矶,邱壑堪置此老;烟月柳堤,小艇欲添吾翁。千态万妍,浓妆淡抹,纷入亭中。”摄影人士建议,鉴于坡亭周边榕树居多、其他开花的树少,如在坡亭周边补植黄花风铃、美丽异木棉、粉宫紫荆、龟背竹、竹芋、散尾葵等绿植,必将增强临江一带感观和画面传播效果。

  七、文脉绵延篇:诗词书画续风雅

  鹤山坡亭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创作的灵感源泉。清道光年间,岭南诗人、“粤东三子”黄培芳游历至此,留下《坡亭怀古》:“一亭临水接苍茫,想见当年系缆长。风雨至今留醉墨,江山终古属文章。”此诗后被镌刻于诗碑,抗战时期被毁,2005年依拓片重刻。

  鹤山坡亭吸引了文化人慕名而来,留下众多佳作。如明代大儒、岭南学派第一人陈白沙《经坡亭》:“水绕寒柯雾半笼,游丝轻曳钓船风。三洲览遍题名处,闲向坡亭说长公。”苏俊《念奴娇·鹤山坡亭》:“一声归鹤,向亭畔、重认南来风物。千古西江流不尽,清气犹嘘翠壁。老铁横秋,狂琶拨夜,惊起拦天雪。鱼龙低首,此间唯属诗杰。应恼魑魅窥人,侧身炎海外,扁舟催发。忍忆丰湖,芳草生、黄卷青烟俱灭。后世凭栏,中原休北望,乱山如髮。浮云撑破,荡胸飞上孤月。”潘志荣《念奴娇·坡山怀古》:“一江天阔,碧波尽,多少英豪人物。遗址岸边,仍旧是,盘石坡亭题壁。夕挂轻舟,渔郎逐钓,点点粼光雪。名山犹美,引来华萃文杰。回忆坡老南迁,萧骚襟袖冷,忠肝先发。酒满瓯深,沉醉间,千缕愁思皆灭。短棹清游,长江情可寄,借东风发。岭南如画,吟歌当向明月。”邹汉辉《鹤山坡亭》:“江边芳树荫,亭古记东坡。羁旅愁情著,移舟感慨多。飘然何所以,浪迹亦蹉跎。空照斜阳暮,骚人独自歌。”

  这些诗词都以鹤山坡亭为主题,展现了诗人词家对东坡的缅怀和对其曲折人生的思辨。建议市宣传文化部门定期组织举办“东坡笔会”,邀请各地诗词、书法爱好者前来临水采风、泼墨抒怀。假以时日,把作品汇编成书,不失为文化传承东坡精神的鲜活样本。

  八、生态密码篇:古法智慧映今朝

  东坡停舟避潮的传说,暗含古代水文智慧。清代《西江潮汐碑》,详记“春汛不过三,秋涨莫逾五”的航行经验,与当代水文站数据显示的“西江年最高水位多出现于4-5月”的科学结论惊人吻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正被注入现代城市治理。沙坪河治理中,工程师借鉴古代“曲水纳潮”理念,保留河道自然弯曲形态,综合治理,水岸共治,做活“水”文章,还广植落羽杉、芦竹、串钱柳水翁、蝴蝶兰、美人蕉、鸡蛋花、龙船花等绿植净化水质。近两年监测数据显示,河水氨氮含量较治理前下降80%。如今的沙坪母亲河,正如《沙坪河赋》所咏:“夹岸红杉燃赤焰,满汀芦竹舞琼绡。虹垂大野接云樯,鹤唳长空动碧虚。渔火摇星沉古渡,蟾光泻玉满新荷。千里碧道蜿蜒,似青罗带水;万盏华灯璀璨,如星斗垂河”,重现“水清岸绿、人水和谐”之美景,暗合东坡“劝农护渔”故事,已将文化基因植入生态保护之中。

  九、传承发展篇:江月何年初照人

  从北宋绍圣四年四月西江河畔石螺岗那个涨潮夜,到21世纪“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鹤山坡亭见证了文明传承的三种力量:

  1.自然之力:西江潮汐涨落如常,石螺岗默立千年。

  2.文化之力:从易奇际到徐晓星等,守护文脉的代际接力。

  3.创新之力:经济发展、数字技术会让鹤山坡亭等文化遗产保护“活”在当下。

  当素雪一般的月光洒向历久弥新的鹤山坡亭,江水倒映着滨江大道至鹤山城区的璀璨灯火,我们终于读懂冯世仁当年的诘问:“此亭独可少乎?”——亭台或有兴废,但只要“浩然之气”长存人间,这片土地便永远闪耀着文明的光芒。

  (作者:丘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