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彩网

图片
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李照衡创校记:侨心筑梦兴庠序薪火相传育英才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一、家世溯源:珠玑南迁启文脉

  鹤山桃源禄洞南头四村,现今桃源镇蟠光村,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以养殖澳洲蓝龙虾而声名鹊起。禄洞李氏是鹤山的大姓,南宋咸淳年间,李氏先祖李子皋自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开枝散叶,耕读传家。一部《禄洞李氏家谱》,镌刻“慎思笃行、诗书传家”之家训,育出明代御史李渭(字长源)、清代天地会领袖李文茂和近代革命先驱、首任民选县长李一谔、鹤山一中首任校长李照衡等俊杰。

d88973beaae6e9ead4b52f768d037e81_origin(1).jpg

桃源蟠光村村史馆里关于李照衡先生的介绍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秋,李照衡生于这片青山绿水、人文荟萃、文风鼎盛之地。年少随父兄远渡重洋,在1891年创办的美国加州士丹佛大学(今译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与在加州大学就读的新会籍华侨陈瑞平相识相知,结为夫妇。李陈二人目睹祖国积弱,共立“兴学救国”之志。1922年,本邑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宋森出任教育局长,建立“昆东乡村教育试验区”,创办平冈平民学校、淑德女校等,拉开教育改革的序幕。1925年,正值鹤山废私塾、兴新学、兴办新式学校的高潮,县长陆涉川欲兴教育,苦无经费,遂聘留美归国的李照衡为鹤山中学(今鹤山一中)首任校长,陈瑞平为教师,寄予厚望。然校舍暂借越塘冯家祠(今鹤山影剧院位置),课桌倚祠堂木柱,学子诵声与香火同缭绕。见此,李照衡痛心疾首,慨然曰:“祠学终非久计,当筑新黉以育英才!”

  二、震聋发聩:教育救国担大任

  1925年9月,李照衡为《鹤山中学特刊》撰写发刊词:“居今日而始言兴学,迟哉晚矣。风雨将至,乃谋建屋:大厦将倾,始言植木;狂澜汹涌,方汉造舟;机失于先,咎将谁属?然及今不图,更将无及。……今者中学之设,为谋增进我邑文明,振兴我邑实业之唯一机关。”

79088e1093be6c098b914d19be30684f_origin.jpg

李照衡校长像

  不愧是世界名校的高材生,李照衡目光如炬,高屋建瓴,极具远见卓识,这一篇校刊发刊词深刻揭示了教育在国家与地方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是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以三个递进式比喻“风雨建屋”“倾厦植木”“狂澜造舟”,犀利批判了被动应对危机的短视思维。这种批判直指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当列强已凭借工业革命腾飞时,清廷仍固守科举旧制;当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才仓促推行“新政”。李照衡实则借教育议题,叩问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发展不能止于头痛医头,而需培育深扎根系的文明之林。

  二是教育救国的实践路径。将中学定位为“增进文明、振兴实业之唯一机关”,突破了传统书院“学而优则仕”的窠臼。这一理念与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形成呼应。要通过现代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如机械、农学、商科),使地方产业摆脱对传统手工业的依赖;同时以科学精神启蒙民众,构建现代文明体系。在鹤山一中的教育实践中,这种思想具象化为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的同步建设,形成“脑力、体力、实践力”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三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叩问。“机失于先,咎将谁属”的诘问,带有晚清启蒙者的集体焦虑。从魏源“师夷长技”的未竟之志,到严复“开民智”的急切呼喊,李照衡的发问延续着近代知识分子对文明断层的深刻反思。他将教育滞后归咎于精英阶层的失职,这种自我问责意识,恰与梁启超“新民说”中“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的担当精神一脉相承。

  四是超越时代的现实启示。在当代语境下重读这段文字,其价值更显多维:1.教育先行论:印证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对教育的投入是最具杠杆效应的投资。深圳等创新型城市的崛起,正得益于早年教育布局的红利释放。2.系统思维:警示片面发展观的危害。正如拉美国家陷入“资源诅咒”,单靠矿产、农业等实业而忽视教育,终将导致产业升级停滞。3.危机意识:在AI技术革命浪潮中,“方汉造舟”的困境正在重演。欧盟2023年斥资千亿欧元开展数字教育基建,恰是对“及今不图,更将无及”的当代诠释。

  李照衡百年前的发刊词,既是鹤山中学的精神原点,更构成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思想坐标。其价值不仅在于批判的锐度,更在于建构的深度,将教育从传道授业的场所,升华为文明转型的引擎。这种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教育哲学,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谋求发展的执政者。

  三、渡海筹款:万里风涛铸侨魂

  为筹建鹤山中学的校资,李照衡陈瑞平夫妇三度南洋,跋涉美加、南美、越南、马来西亚等百余埠,行程十五万英里,堪比玄奘西行取经。

  首次出洋,夫妇驾旧车穿行北美,逢雨雪则蜷居车中,啃冷面包充饥。陈瑞平手书《劝捐书》:“鹤山僻处南陲,文教未兴,子弟失学……诸公慷慨解囊,即造七级浮屠!”到达加拿大温哥华南端的维多利亚市的募捐尤为艰难。维多利亚市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首府,是天然港湾,以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但李照衡夫妇无心欣赏异国风情,随之按图索骥,逐一拜会当地侨胞,但是时当地侨胞多为洗衣工和伐木工,生活较为贫困。李照衡在唐人街“致公堂”连讲三晚,听众将铜板投入他带来的竹笠中,最终筹得加币470元。当地华人感其诚,闻风而动,最终集腋成裘,善款越来越多。为纪念这份“斗笠里的教育金”,当时在校舍设立铜雕《竹笠承志》。

  李照衡第二次赴美加募捐时,正值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峻时期。在旧金山码头,他遇见曾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86岁华工黄阿炳。这位鹤山籍老人将毕生积蓄——一铁盒1869年铁路公司发放的“金钉子纪念币”悉数捐出,盒底压着张泛黄字条:“此系吾筑路三十载所得,本欲携骨归乡,今献与桑梓学堂”。费城鹤山同乡会为筹建“联乡堂”,发动“百人百元运动”。会长陈铁珊将家族洗衣店抵押贷款,更组织会员深夜缝制“爱国书包”,每个帆布包上绣有“达己达人”,售予华侨可抵扣子女学费。最艰难时,会员冒着寒冬走上街头,在自由钟旁边义卖筹款,帽上结满冰凌仍高唱粤剧《客途秋恨》。在加拿大温哥华,李照衡亲睹震撼一幕:东宾德街(当地唐人街)“广益堂”内,32名鹤山籍伐木工脱下浸透血汗的牛皮靴,将鞋底夹层的应急银元叮当倒出。这些每双靴子暗藏2加币的“保命钱”,最终凑成64元特殊捐款。工头李永福用龙口话说:“当年修铁路遭雪崩,正是鞋底银元让大伙活命,今日捐给孩子们买课本”。笔者还搜罗到一个小故事:纽约鹤山会馆珍藏的1931年募捐册显示,有位署名“金山客”的华侨连续36周匿名捐款,每周附唐人街当票一张。后经查证,此人是因排华法案无法归国的厨师范阿贵,当掉了祖传的广彩瓷碗持续助学。

  李照衡三下南洋时,足迹遍及越南、马来亚、暹罗(今泰国)等地。在越南西贡,他顶着40度高温徒步走访三十六家米行,脚底磨出血泡,仍坚持在潮州会馆开讲。台下华侨见他面色青白、冷汗浸透长衫,方知他正发着疟疾。米商黄文安当场翻开账本,将全年利润的五成,足足八千块鹰洋堆于讲台:“李校长以命相搏,我黄某岂能惜财!”李冠春、李子方兄弟虽生于香港,其父祖辈正是清末从鹤山古劳上升村南迁的侨商李石朋、李福善。李氏兄弟两人听闻李照衡在堤岸(胡志明市唐人街)演讲提及家乡“李氏宗祠”门联“唐绍宗人榜,周传老子经”及李氏祖训“作福国民、光宗耀祖”,深受感动,连夜联络越南十七省李氏宗亲,不仅捐款二万五千元建“石朋堂”,更从法国订购八盏铜制吊灯,灯罩上镂刻《朱子家训》。李子方致信道:“此灯悬于学堂,犹如祖宗目送学子夜读。”

  马来西亚霹雳(意译为“银”,以锡矿著称)州首府怡保的锡矿工们,听闻家乡要建新式学堂,遂发起“一筐锡砂一页书”运动。矿工每日从所得锡砂中抓一把存入竹篓,月末集体熔炼成锡锭捐赠。矿工领队陈阿金在捐款信上按满黑指纹:“吾等挖矿十年,十指皆黧,唯愿学子执笔之手不染尘泥。”

  新加坡侨领李瑞南的“瑞南楼”捐赠别有深意。他要求宿舍每间房预留外飘窗台,解释道:“南洋儿郎惯见椰风蕉雨,窗台可置盆花,以解思乡之苦。”更将自家船行的六成运费设为“教育基金”,凡鹤山学子乘船归国求学皆免票。1936年,该船行特设“知识舱”,舱内悬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拓片,成为南洋侨生北上求学的文化方舟。在曼谷,经营橡胶园的华侨陈守明发明“教育胶票”:每售出一磅橡胶,提取半厘钱注入基金。他更说服暹罗王室参捐,将鹤山一中规划蓝图呈予拉玛七世,获赠全套暹罗文典籍。

  李照衡夫妇的募捐足迹不仅限于北美与东南亚,更深入拉丁美洲腹地。1930年赴巴拿马时,适逢运河区华工罢工,李照衡在科隆港码头举办公益演讲。一位祖籍鹤山的运河测量师听闻乡音,两眼含泪,一举捐出三个月薪俸,并发动巴拿马中华总会馆成立专项教育基金。在秘鲁首都利马,祖籍鹤城的客家侨领黄祖辉将准备购置橡胶园的资金全数捐出,他说:“种胶树十年成材,种人才百年兴邦!”

  四、建校纪实:南山筑梦起弦歌

  李照衡三次募捐,共筹粤币三十二万元,折合今币逾一亿元。1932年秋,沙坪南山之麓,鹤山一中新校舍奠基。李照衡亲绘蓝图:主楼取中西合璧式,廊柱挺拔如书生脊梁;科学馆置显微镜、地球仪、物理化学设施,开邑内实验教学先河;图书馆藏《万有文库》千册,扉页钤“照衡赠书”朱印。

  1933年春,秘鲁侨胞捐赠的铸铁水泵抵达沙坪港,校工在南山顶建成“饮水思源”水塔,自来水居高临下,源源不绝流入师生宿舍,以供应日常所需。规划图上,塔身铭刻着美洲27个侨团的名字,顶部的铜铸鹤鸟每逢晨昏鸣钟时便自动旋转——这是美国旧金山机械工程师李兆棠巧手妙思、亲自设计,他说:“要让南山学子饮水时听见五洲鹤鸣”。据说1939年3月28日日军轰炸沙坪,水塔被弹片击穿仍屹立不倒,弹痕处后被镶上铜牌,旁边刻有“侨魂不灭”四字。

  至1935年,建筑面积逾4000平方的新校舍在沙坪南山建成。黉舍俨然:石朋堂书声琅琅,坎侨堂乐韵悠扬,实验室灯火彻夜。时人赞曰:“庠序之盛,冠绝五邑!”

  建校尤重体育精神,辟四百米跑道,树篮球架十余副。照衡校长晨起必巡校园,见学生晨跑,鼓励他们:“体魄强则精神旺,他日方堪大任!”某日暴雨冲垮护坡,亲率师生负土筑堤,手磨血泡而不辍,曰:“学堂即吾家,岂容风雨摧?”

  五、文脉传承:凤凰花开照肝胆

  李照衡两度任一中校长职务,即1925年6月至7月,1928年5月至1940年9月。1937年,建校未久,官吏劳穗生勾结国民党鹤山县长谢鹤年,实行所谓“党化教育”,觊觎校产,胁迫李照衡辞职,窃取校长职务。李照衡愤然题诗:“栽桃种李南山下,岂容豺狼践杏坛?”学子方奕智等发起“倒劳保李”运动未果,李照衡遂于1940年9月辞去校长职务,返回美国,临行嘱教师:“吾去矣,诸君务必守此学灯!”后辗转香港,1950年病逝,灵柩南望鹤山,竟成永诀。

  然薪火不灭。上世纪八十年代,李照衡哲嗣本良、本康、韵冰、韵喈自美国汇巨款重建“照衡堂”科学楼,玻璃幕墙映百年古榕,模型伴青铜校钟。2008年,旅港乡贤冯广源捐建科技楼,打印室与侨捐碑廊相邻,传统与现代在此交响。

  鹤山一中校史馆至今仍珍藏三件珍宝:李照衡手提藤箱,箱角补丁累累,内装泛黄募捐册;1936年毕业证存根,考生分数以毛笔小楷工录;加拿大侨胞捐赠的铜钟,铭文“教育救国”四字,犹提醒一中学子:“每日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身上的责任!”

  六、精神永续:达己达人耀寰宇

  如果说,“劳心劳力,达己达人”八字校训,熔铸李照衡毕生信念。那么,照衡班的教育突围,实为一场静默的革命:以“微格实验室”锻造科研思维,借“书院制导师群”实现个性化育才,凭“三语校史剧”涵养家国情怀。其“小班化深耕耘”模式,催生“双高现象”。有年高考,全班平均分超岭南名校中山大学投档线,社会调查项目获国家级专利授权9项,实现“升学力”与“成长力”比翼齐飞。

  这一“照衡模式”的能量已辐射岭南:其“学科融合工作坊”教案被编入广东省新课标参考体系,“华侨精神研学路线”成为粤港澳青少年国情教育基地范本。当鹤山凭借“全域优质教育生态”摘下“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桂冠时,教育界人士始惊觉:这座珠西门户小城,竟以百年侨校为支点,撬动了县域教育现代化的“深圳现象”。

  抗战时期,师生排演《黄河大合唱》,歌声震瓦;改革开放初,高考连出十七名省单科状元,誉满岭南;新世纪,学子研卫星载荷升空,古邑仰望星辰。

  2010年春,斯坦福大学MBA代表团来访鹤山一中,他们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李照衡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该校留学时的合照。这20名金发碧眼的洋硕士见到照衡堂前凤凰花如烈火,慨叹:“A century ago, alumni saved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today, Chinese youth revitalize the country through technology. This is the true spirit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百年前校友以教育救国,今日中国青年以科技兴邦,此真精神传承!)”时任校长的谭成伟抚摸着李照衡年轻时留学的照片答道:““Principal Li Zhaoheng's vision extends far beyond a century.(李照衡公目光所及,岂止百年。)”

  七、寰球赤子:金桥连心映桑梓

  在鹤山一中百年校史中,无数海外赤子以金桥架心的方式诠释家国情怀。1937年抗战爆发,香港南北行米商利希慎家族闻知母校实验室遭日机轰炸,连夜筹集三船仪器药品,由长子利铭泽亲率船队冒死溯西江而上。船过虎门时遭日军盘查,利氏将显微镜藏于米袋,笑称:“此乃中国农民之稻种也。”

5b9822920733eae5289fe8d44167e863_origin(1).jpg

利奥雅图仕科学馆大楼

  1984年校庆前夕,一中校友、澳门“饼干大王”李锦滔携珍藏的1935年校刊来访。当看到旧照中风雨操场木栏已朽,当即捐建首座悬浮式运动地板场馆。施工期间,七旬老人每月乘船往返监督,在工地黑板上写:“我读书时总坐后排,如今要让每个孩子热爱运动,看清黑板。”

  新世纪之交,加拿大华侨陈德蓉女士以特殊方式续写助学传奇。这位二战时期在缅北战场救护过远征军伤员的老护士,将毕生积蓄换成1000套课桌椅。每套桌椅内侧镌刻着不同捐赠者名字,她说:“要让孩子们记住,他们是被整个华侨社会托举着的星辰。”

  2019年校庆日,巴拿马侨团第四代传人李慕白循曾祖父的汇款单地址寻至鹤山,把1932年秘鲁华侨募捐的原始账册捐赠一中校史馆。吕文英校长小心翼翼打开这飞越过大西洋、北冰洋的宝物,泛黄纸页间记载着令人动容的细节:利马(秘鲁的首都)某茶楼每日营收的5%划为“鹤山粉笔钱”,巴拿马某华侨杂货店用“每售一磅茶叶捐一分钱”的承诺坚持了七年。

  2023年秋,93岁的越南侨领黄仲绵重返母校。这位曾亲历奠基石埋设仪式的老人,在照衡堂内亲手栽下凤凰木。当听闻学校开设“一中校史”课程,老人颤巍巍取出珍藏的1933年募捐票据:“这张皱纸里藏着三颗侨心——父亲捐了半年工钱,母亲当掉嫁妆金镯,我砸碎扑满(装压岁钱的罐又称为“扑满”)献出全部压岁钱。”

  八、照衡育英:薪火相传辟新章

  2015年,为纪念李照衡诞辰122周年,鹤山一中创设“照衡班”。得名于先生字号,取“照贤育才,衡德明志”之意,聚邑内英才而教之。首期“照衡班”开班典礼上,李照衡孙女李慧明从硅谷寄来祖父的斯坦福毕业证书复印件,扉页手书:“Education is not for pursuing an official career, but for cultivating an independent character.(教育非为仕途,而在铸就独立人格。)”

  在照衡精神烛照下,招衡班淬炼出独特的“三维育人”模式:

  一是育才之基,实施“名师领航计划”,构筑“青蓝相衔”传习体系。由特级教师领衔跨学科教研室,青年教师以《照衡教学札记》为蓝本开展情境化备课,使鹤山文脉化作课堂基因。

  二是育人之道,首创“四时耕读课程”:春有西江田野调查,夏赴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营,秋办侨史思辨论坛,冬练凤凰山体能挑战。分层作业化作“学术登山图”,项目式学习升级为“现实问题解决方程式”。

  三是育魂之效,成就令人瞩目:2018至2024年间,五届毕业生全员跨越特控线,赴清华园探微、未名湖畔求道及晋国内知名高校者逾数百人;物理竞赛团队更创下“三年三夺省冠”的岭南传奇。细数其精神年轮,省级以上科创大奖镌刻386枚印记,市级学科擂台摘星1207颗,辩论队以《华侨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课题摘得亚洲中学生学术奥林匹克金奖。

  九、世纪回响:五洲弦歌颂杏坛

  今日鹤山一中荣誉墙上,镌刻着跨越世纪的捐赠名录:从1932年马来亚矿工凑集的“锡米箱基金”,到2022年NASA华裔科学家团队捐赠的太空育种实验室;从檀香山老侨寄来的百年南洋楹木讲台,到迪拜侨青设计的全息校史馆……这些永不褪色的名字,在南山之巅谱写着“达己达人”的磅礴和声。

  当晨光再次照亮照衡铜像,早读的照衡堂学子正在诵读新编校史:“1935年落成典礼上,李照衡校长将各国侨团所赠钟表校准至同一时刻——他说这是在为民族觉醒计时……”凤凰花影中,铜钟“教育救国”的铭文正化作卫星发射的倒计时,而跨越世纪的琅琅书声,始终与五洲潮涌同频共振。

  十、百年华诞:南山月与五洲潮

117ce7510c94e40848453dc165c25089_origin(1).jpg


  凤凰灼灼,年年云蔚霞蒸;榕树荫荫,百载叶茂根深。登上南山,近距离触摸这所百年名校,深呼吸感受满山的雅韵书香,但见照衡铜像纵目远眺,在陆容章运动场做操的一中学子英姿飒爽,歼20在十一层高的新宿舍楼头顶呼啸而过,气势恢宏的新图书馆、利奥科技楼、李福善教学楼层楼栉比,无数胸怀梦想的学子从这里起步,走向高等学府、海外名校,学成报国,成为各行各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照衡堂上每日都发生着励志的故事,轻抚李照衡先生赴美加、下南洋筚路蓝缕、为建校筹款而四方奔走的浮雕,敬意油然而生,这时隐约可见1925年冯家祠的晨读、1932年北美的风雪叩门,先生粗布麻服、满面风尘、手提藤箱、冒雪而行。诗云:“栽得桃李三千树,化作鲲鹏击九天。”诵照衡之诗,想见照衡为人:持出世之心,读万卷犹能虚怀问道;修经世之学,行万里方得通变达人。正如现任校长施国成在思政课堂上所说,“鹤山一中,风雨兼程,走过百年。此非一校之史,实乃一部华侨救国、文脉兴邦的壮阔史诗。”

  “浩浩西江,峨峨雁山;煌煌文运,济济黉宫。云蒸霞蔚之地,鸾翔凤集之邦。鹤唳九皋,清音响彻寰宇;鹏抟五岭,健翮直指苍穹。清末民初,风云激荡。辛亥惊雷,醒昏昏古国于长夜;岭南星火,燃烨烨新学之曙光。先贤远瞩,立庠序以昌文教;吾校巍巍,顺时势而耀侨乡。筚路初辟,宏图待展,矢志不移,百折何妨。烽烟岁月,绛帐犹传薪火;昇平年代,青衿竞赋华章。鹤邑桃李笑傲春风,南山烟雨长润墨香。”在露天剧场,由鹤山一中学子朗诵的《鹤山一中百年赋》激情豪迈,声振屋瓦……

  月照南山,潮涌西江,薪火永传。

(作者:丘麦,除特别署名外,照片由欧蕊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