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伞厂内机器声轰鸣,工人们麻利地缝接、组装伞篷产品。
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他们制造的雨伞。
6月29日,位于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一手拿着伞骨,一手拿着布料,麻利地缝接、组装伞篷产品。
伞篷产业作为鹤山特色产业和桃源镇支柱产业,在该镇有悠久的历史和扎实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桃源镇以专业镇为平台,以建设伞篷产业园区为抓手,先后成功创建“中国制伞名镇”“中国伞篷出口基地”“省级伞篷产业特色小镇”,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小、散、弱”一直是掣肘桃源镇伞篷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鹤山传统优势产业和桃源镇的支柱产业,伞篷行业亟待创新发展思路、紧跟时代潮流,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发展。
伞篷产业有根基
桃源镇是全国较早的伞篷企业集聚地。鹤山市制伞业商会会长、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明见证了桃源镇伞篷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香港制伞企业在桃源镇投资设厂,带来了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该镇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制伞工人、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后来,这家香港制伞企业撤走,但这批人才自力更生,纷纷在本地创办伞厂。何建明正是这批企业家之一。
“当时,桃源制伞业主要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原材料都来自外地,竞争力相对较弱。2000年左右,桃源制伞业开始寻求转型,从单一的制伞业发展成伞篷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桃源伞篷业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桃源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坚能说。
为更好助力伞篷业发展,2002年,桃源镇成立鹤山市制伞业商会,为全镇伞篷企业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2007年,该镇启动打造“桃源彩伞”区域品牌。2017年,鹤山市举办首届伞篷节,进一步擦亮“桃源彩伞”品牌,鹤山涌现出鹤山市创顺五金制伞有限公司、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等全国知名企业,桃源镇的伞篷产品进一步走向全国。
危中寻机迎难上
丝印、裁床、车位、机缝、打珠、包装……6月29日,在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100多台现代化制伞机械同时“工作”,这里每天能生产1万把雨伞。
位于桃源镇的鹤山市创顺五金制伞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做伞篷钢架的企业,在业界享有盛名。该公司副总经理庞山介绍,企业日产帐篷架2万套、太阳伞架1万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可以说,全国绝大部分伞篷产品的骨架都来自我们这里”。
行驶在桃源镇的主干道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伞篷企业招牌。据介绍,目前,桃源镇共有伞篷企业超450家,其中规上企业5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伞篷制造产业链条,是华南地区配套齐全的伞具生产基地、出口集散地和行业信息交流中心。
疫情给桃源镇的伞篷业带来一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不少订单由于原料供应不足等原因,被迫按下“暂停键”;另一方面,国内的帐篷订单数量成倍增长。“为此,桃源伞篷企业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电商平台提升国内订单数量,转危为机,基本上补上了国外损失的订单。”鹤山市制伞业商会秘书长戚如意说。
据悉,2022年1-5月,桃源镇规上伞篷企业实现产值约2.8亿元,同比增长31.67%,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转型升级练“内功”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志坚坦言,桃源镇伞篷业虽起步较早、基础较好、集聚化发展明显,但相比福建、浙江等地,缺乏中高端产品,也没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何建明也坦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伞篷业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转型升级。“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们也要赋予其高科技。我们与其他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建设伞业科研开发中心,努力推动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生产全自动折叠伞、装饰伞、高尔夫伞、沙滩伞等高档伞篷产品。要让伞具不仅功能性更强,也更时尚美观。”何建明说。
庞山也告诉记者,制伞企业要努力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目前,鹤山市创顺五金制伞有限公司正与浙江、佛山等地的企业开展合作,尽量将原来纯手动的设备替换成机械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
作为中国制伞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何建明还意识到行业标准的重要性。2020年,由鹤山市制伞业商会牵头制定的《折叠帐篷》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规定了折叠帐篷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为鹤山市制伞业提供更加规范的技术指导。
何建明表示,希望桃源镇的伞篷企业能够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练好“内功”,改变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开拓市场的策略,转为依靠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取胜,打响“桃源彩伞”品牌。
刘志坚表示,桃源镇伞篷产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开展产品设计和研发,可以拓展“伞篷”的概念,进行多元化发展,如生产户外露营帐篷、文创伞,闯出一片“新蓝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易航
通讯员 施斌麟
责任编辑:胡妙芳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