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在这里画画,有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指导,我很开心。”昨日,回忆起8月10日广州美术学院老师到陈山村铁夫画阁指导书画创作,在雅瑶镇学习的陈同学开心地说。暑假以来,铁夫画阁举办公益课堂,她和同学经常来这里作画。8月10日,广州美术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她觉得,未来将接触到更多高水平的老师和创作者。
据悉,广州美术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落户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是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深化政校合作,发挥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广州美术学院对江门文化艺术氛围的高度认可,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李铁夫革命精神和艺术精髓,擦亮铁夫艺术文化品牌。
近年来,鹤山以“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艺术文化品牌助力江门打造“美术之城”,更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时代主题相结合,书写了不一样的艺术篇章。
铁夫故里“牵手”高校
打造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标杆
走进陈山村,一块上书“李铁夫故里”的大石引人注目。村口牌坊刻着一副对联,其中下联“人称巨擘展奇才画阁流芳”,说的正是“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他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是与西方大师媲美的第一位中国油画家、国际画理学会第一位亚洲人。
铁夫故里是鹤山乃至江门绕不开的人文坐标。如今,铁夫故里再添新名片,随着广州美术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落户,这也成为双方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深化政校合作、发挥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高校为何“牵手”鹤山?记者梳理发现,两者的渊源由来已久。
1869年,李铁夫出生于鹤山,晚清时期曾赴北美谋生、学艺,成为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1983年,鹤山和广州美术学院为纪念李铁夫,在其家乡兴建“铁夫画阁”。近年来,鹤山市高度重视“铁夫画阁”建设,致力于打造铁夫名人文化品牌,先后举办铁夫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并建立一批创意写生和艺术创作基地,每年都有美术学子前来参观,特别是学油画的人,更是把这里当作向往之地。
在长达60余年的学院历史中,李铁夫是广州美术学院引以为傲的学术文脉之一。目前,该院是全球范围内典藏李铁夫作品最为丰富的公立艺术机构,也是李铁夫富有传奇的生命旅途中最后供职的机构。该院与李铁夫紧密而绵长的关系,构成了华南现当代美术史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广州美术学院对保存、研究、推广、传承李铁夫艺术责无旁贷。”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表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为该院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下乡写生基地,也是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品格情怀和学术精神的载体。
江门市提出,将全力支持广州美术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发展,希望广州美术学院继续培育美育种子,绽放绚丽之花,共同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标杆。
侨乡拥有丰厚文化
滋养肥沃艺术土壤
“以李铁夫为首的一批江门籍美术大家,共同掀开了中国美术史上‘华侨华人美术史’这一华丽新篇章,促使江门成为开启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端口’之乡。”江门市美术馆馆长王畅怀表示,江门籍华侨华人美术名家留下丰厚的人文瑰宝和资源,为华侨华人美术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门人文气息浓厚,艺术人才辈出,深厚的侨乡文化滋养了肥沃的艺术土壤。
1869年至今,江门地区涌现了李铁夫、司徒乔、黄新波等近百位美术大家及美术教育家,他们率先开启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历史走向,为中国早期油画发展、现代中国画发展道路探索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江门丰富的艺术写生资源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更多创作的空间。山海文化交融、中西文明合璧、传统与现代交织,赋予了江门更加浓墨重彩的艺术特质和美术禀赋。尤其是在鹤山,古劳水乡里,河道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小艇穿行如梭,两岸蕉林摇曳,千顷桑地绿海翻波,呈现一幅旖旎的南国水乡画卷。正在当地仁·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围墩:古劳地景的想象》,正是以古劳水乡为创作源泉的北京在地艺术实验展览项目。
江门美术界亦因为大批名家的到来,活跃了艺术氛围,并通过参与系列写生、示范、讲座活动,使本土美术人才在交流学习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为江门美术创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肥沃的艺术土壤背后,离不开江门、鹤山两级党委政府的浇灌与培育。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当前,江门市正写好新时代“侨”文章,更好延续侨乡文脉,推动侨乡文化繁荣发展,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让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交融,全面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鹤山市大力传承和弘扬李铁夫的革命和艺术精神,设立铁夫美术馆,在中小学中开展油画教育,以艺术为桥梁、以铁夫为纽带,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鹤山、更深度了解艺术。
新一代侨乡美术人接力
续写新时代美术新华章
李铁夫从故乡陈山出发,笃行致远,终成大家,成为故乡星空中最闪亮的星。以李铁夫为纽带传承“铁夫精神”,是江门创建“美术之城”,打造“艺术之乡”的开始。
肥沃的艺术土壤孕育了大批人才。如今,新一代侨乡美术人赓续奋斗精神,在外汲取营养后,纷纷回归五邑乡村田野,助推江门向“美术之城”迈进,用手中的画笔续写江门美术新百年的新华章。
一个由旧学校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水墨·方塘隐身于古劳水乡,隐藏在内的还有一家美术馆——仁·美术馆。它们的创建人、水墨文旅联合创始人李拱华是陈山村人,铁夫故里的艺术熏陶让他走上了艺术的道路。至今,李拱华仍清楚记得1989年当地举办的“李铁夫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国内众多书画名家都来了,整个村子都是画,给我的感觉特别震撼。”从此,李拱华的心里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李拱华一直从事艺术类工作,此后,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他决定回归家乡,并创建了水墨·方塘和仁·美术馆,他希望这里能成为艺术传播基地和艺术桥梁。“我们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古劳水乡增添人文色彩,通过艺术,把古劳在地文化提升至学术层面,同时链接外界资源,吸引更多人来古劳进行在地艺术创作,把古劳、鹤山名片推向世界。”李拱华充满希冀地说。
在李拱华和团队的努力下,仁·美术馆已举办了10多个专业展览。其中的“恰当之外”双人艺术展,策展人之一丹尼尔来自欧洲文明古国马其顿,这样的专业展览为海内外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对话空间。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确保美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持续保障。
作品40多次入选省和全国美展并获奖的纪元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黄远明拥有多个荣誉头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理事、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江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江门画院副院长……30多年来,黄远明深耕本土文化,扎根基层,为鹤山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我有责任、也希望能传承鹤山美术艺术,带动本地美术创作者向上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基础教育提高大众审美,加强美学普及和教育,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谈及初心,黄远明如是说。
黄远明曾师从知名画家张丽常,受其影响,他深知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张丽常早年跟随岭南画派四杰之一杨善深习画,后又得赵少昂的指点,在画坛上声名赫赫。20世纪50年代,张丽常回到鹤山,为鹤山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劳动。
如今,像李拱华、黄远明一样回归故乡,为鹤山艺术作贡献的人才不在少数。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鹤山美术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青年人才不断涌现。记者从鹤山市教育局获悉,近三年,考上艺术类顶尖高等院校的学生约30人,仅今年考上广州美术学院的有8人,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有1人。
“可以说,鹤山美术顶尖人才数量在江门五邑地区排名前列,如果能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鹤山美术氛围将更加浓厚。”黄远明总结道。
艺术下沉乡村激发活力
推动美术产业做大做强
“江门有着非常好的艺术土壤,但土壤上种子的播撒比较零散,欠缺大片花园。”水墨文旅联合创始人、仁·美术馆策展总监龙成关的一个比喻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
推动江门美术产业做大做强,仍需各地抱团取暖、把优质资源串联成线。王畅怀坦言,推动美术事业向美术产业转化,需要吸收更多“大咖”前来创作,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展览,同时,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进一步挖掘、梳理、整合江门美术资源,创建“华侨华人美术之城”,打响侨乡品牌。
“侨”,是江门美术最大的特点。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侨乡艺术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美术创作者们把艺术下沉乡村,通过文旅融合、创意设计等,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希望联合江门各个美术馆,把侨乡艺术文化做到极致,联合海内外艺术家创作更多艺术作品,强化侨乡元素,扩大艺术空间,打造侨乡艺术生态。”龙成关希望,把水墨·方塘的所在地古劳水乡打造成一块试验田。
走进水墨·方塘艺术空间,一座两层高的雕塑映入眼帘,极具视觉冲击。穿梭其中,一步一画,目之所及皆是艺术创作,三楼顶层还有一个小型展览。“在这里,游客可以与艺术相遇,让艺术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龙成关表示,通过文旅结合的艺术空间,可以更好进行美育传播。在他看来,古劳水乡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周边城市不同艺术院校的师生前来采风写生,水墨·方塘为他们提供了休憩之地,让他们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来了解水乡故事;通过在地文化艺术创作,又可以进一步传播水乡文化和故事。
龙成关表示,除了艺术展览,他们还在探索更多可能。比如,在暑假开展研学活动,通过文旅融合,让更多学生走进乡村、了解乡村,也利用艺术活化乡村。“我们在研学过程中会设计文创产品,把艺术进一步转化,赋能乡村发展。”龙成关认为,艺术下沉乡村,可以在美学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江门乡村涌现出越来越多艺术部落、创作基地,利用乡村闲置场所打造成写生交流、展示、研习艺术的场所,各个基地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吸引着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以这些艺术部落为据点,江门打造了多条特色艺术线路,促进文旅发展,为乡村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也给创作者带来了更多创作空间。
陈山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村将引导文旅资源融合发展,加强整体规划建设,推进油画基地打造,发展“文化民宿、民俗、艺术+旅游”的产业模式,以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李敏泳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