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教育系统《畅谈心声》栏目第1、2期开播后,相信不少家长已经修炼了“努力家”和“情感家”的技能,懂得如何为家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也学会了如何以细腻的情感滋养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期栏目,我们将深入探讨和修炼“仁爱家”的角色。
仁爱思想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其主张“仁者爱人”。作为“仁爱家”,这期我们将学习如何培养和提升爱与被爱的能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更多的善良和同情心。希望帮助家长营造包容、理解和支持的环境,让孩子在爱中成长,增进家庭和睦。
人生是一段旅程,青春期是孩子从懵懂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这段特殊的旅途中,他们开始探索自我、理解世界,处理各种复杂的情感,面对各种挑战·····
请看中学生们的情景演绎:
学习成绩下降、不想学习、不愿意与人交往、沉迷游戏、被骂摔门离去·····这些看似叛逆或不负责任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遇到困难了,这些困难可能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的困惑,或是面对快速变化社会的不适应。他们在无声地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他们渴望被理解、被接纳,并寻求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时,往往表现出不理解、不耐烦甚至埋怨的态度。他们可能会觉得孩子不懂事、过于矫情,甚至用自己过去的经历来比较,认为孩子应该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忽视了他们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挣扎。
作为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发现、理解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才能让孩子懂得关爱与分享。
何谓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能够以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青少年中,有不少人同理心严重缺失,以自我为中心。如:一位母亲感冒发烧,两天都没能上班,已经上初中的女儿却不闻不问,就像没事发生一样;一位奶奶以前每天上学前都会给孙子看一会儿手机,一天手机忘记充电了,孙子立刻翻脸,又哭又闹,还扬言不上学;一位6岁男孩认为自己过生日很重要,买大蛋糕,还得大人给他送礼物等等。
孩子在爱的包围中习惯了接受,渐渐地,他们就会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和分享,并且觉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还有的家长认为等孩子长大了,他就会疼爱家人,这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成人之后,“社会情感缺失”会导致其变得自私、冷漠、偏激。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同理心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培养,并不断地练习。以下是几点建议:
1.以身作则,做孩子最佳同理心的典范。家长要做出榜样,孝顺长辈,关爱家里每个人的需求。经常把“谢谢你的帮助”“我真为你感到高兴”“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等充满关爱的语言挂在嘴边。
2.交往互动,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和关心他人的需求。同理心的养成需要从人与人的互动开始,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公园、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或带孩子与朋友一同游戏玩耍。让他多观察别的朋友的言行举止,关心与留意他人的喜怒哀乐,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反复练习。
3.实践锻炼,让孩子成为家庭的小主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分配不同的家务任务,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增强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在劳动中渐渐学会懂得关心和体贴他人。
4.实时回应,给予孩子鼓励与肯定。家长应注意引导和积极鼓励孩子,让其感受到行为的积极结果。当孩子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和帮助,把好吃的好玩的拿出来与伙伴们共同分享,家长一定要及时表扬与肯定孩子的关爱行为,使他的情感得到满足,让他体验成就感与快乐,同时认识到爱与被爱是相互的。
“仁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推己爱人,对人宽容友善,有兼爱之心,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理解他人的情绪,心存一份真善美。
往期回顾:
第1期:新学期,我们继续当一名“努力家”
https://mp.weixin.qq.com/s/f1qDUcToaXMWSKyEkv2AlQ
第2期:青少年“四无”风暴席卷而来!鹤山家长请注意→
https://mp.weixin.qq.com/s/kVmCu-tuAaPveJKmziK1gQ
附件:
相关稿件: